综合材料艺术研究中心

美术馆视域下综合材料绘画的发展与变迁——魏惠东访谈

发布日期:2025-02-24    点击:


魏惠东

   (1979— ),浙江嵊州人,宁波美术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浙江省版画家协会副秘书长,东华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张昊

   (1990— ),黑龙江富锦人,成都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学博士。中国壁画学会会员,(全国)高等美术教育学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



     张昊:魏馆长您好,近些年来,我国综合材料绘画发展势头颇为强劲。其中,宁波在推进综合材料绘画发展方面功不可没。目前宁波已举办了五届全国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还举办了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综合材料绘画展。能否请您简要阐述一下近年来综合材料绘画在宁波以及宁波美术馆的发展历程?


     魏惠东:宁波美术馆从2014年起开始策划双年展。在这之前,对于宁波美术馆应如何定位,我们曾进行过深入探讨,也曾尝试开展国、油、版、水彩等全国性项目,但这些项目均未能形成持续的品牌效应。那时中国的综合材料绘画虽有几十年的铺垫,但势头才刚刚起来。中国美术家协会在2010年才成立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术委员会,大家对综合材料绘画还不太熟悉。

     而后,全国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落户宁波,这是多方齐心协力、共同奋进的成果。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许江曾致力于综合材料绘画的研究,他认为在宁波举办综合材料绘画展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时,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骆献跃,以及宁波市文联原党组书记邹大鸣、宁波美术馆馆长韩利诚和宁波市美协主席孙佩梁等都赞同这一想法,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琛也一起前前后后奔波操劳。此外,这也得到了宁波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松才的大力支持。他曾提道:“宁波办这样的展览是个好事情,综合材料绘画富有创新性,可包罗万象,其开放创新的模式与宁波外向型城市的定位高度契合。”包括后来宁波市文联的王晓勇书记、杨劲主席等人接力推进,以及和中国美协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进行了紧密合作。在胡伟、朱尽晖、王书杰、冯斌、杨劲松等艺委会专家的帮助下,这些人共同促成了十年来五届全国(宁波)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的成功举办,使其成为宁波文化艺术领域的一大盛事。

     回顾宁波的历史,自唐宋起,它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尤其在南宋时期,更是前往今韩国、日本一带的唯一出海口岸。因此,在五口通商以后,宁波这座城市成为中国与国际接轨的前沿城市。

     如今,宁波的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已然成为一个与国际艺术接轨的平台。从2015年开始至今,其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2019年,宁波美术馆又承办了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综合材料绘画展。当时的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在该展览的批示中提道:“这样高层次展要争取多办并利用好。”对于我们而言,通过美术馆的展览,将其塑造成为一个品牌,从而提升城市形象与美誉度,强化美术馆在城市中的美育和公共艺术教育功能极为重要。这在国际上有很多先例,比如德国卡塞尔文献展、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和韩国光州双年展等,都试图通过艺术展览来推动城市形象的提升。

     这十年来,宁波凭借这个综合材料绘画展览,在助力城市的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也使之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至少目前来看,这个展览吸引了各个年龄段的人前来参观,是宁波美术馆诸多展览中观展人数最多的。此外,抖音、小红书的一些知名博主、网红也会前来打卡拍照,以提升他们短视频拍摄的文化附加值。

     关于宁波美术馆的发展历程,需追溯到2002年、2003年。当时,在全国范围内的地市级美术馆数量稀少。宁波计划建造一个美术馆,这一想法最初源自宁波市文联陈继武主席和许江教授。

     宁波作为一个港口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的老外滩比上海老外滩的历史还早了二十年,曾设有诸多租界以及领事馆。在许江教授等各方人士的推动下,由王澍先生设计了该项目。他们拆除了原先轮船码头的候船厅,在其地建成了如今的宁波美术馆。该地曾是有着200年历史的轮船码头,当时宁波商帮人士曾从这里乘船去上海滩乃至香港闯荡。宁波商帮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为留存这段历史记忆,美术馆的建设应充分彰显乡愁情怀,以使这样一段历史得以呈现。

     再回到综合材料绘画层面,许江教授曾说过:“综合材料绘画是在一片荆棘当中成长起来的。而今,综合材料绘画已经燎原大地,成为一片最有希望的田野。”可以说,宁波美术馆与综合材料绘画的发展相互成就、相辅相成。因此,在第五届全国(宁波)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举办之际,我们特意邀请许江教授前来。早在本次双年展复评之前,我便向他进行了汇报。他对双年展之事一直饶有兴致,并给予了大力支持。他身为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且曾担任中国美院院长多年,对这里自然感情深厚。第三届全国(宁波)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开幕时,他也曾莅临指导。

     如今,全国(宁波)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已走过十年。在这十年间,宁波这座开放包容的国际滨海大都市,始终致力于构筑全国综合材料绘画的高地与重镇,培育了一大批综合材料绘画创作人才,形成了备受瞩目的“宁波现象”。综合材料绘画已然成为宁波的一张亮丽文化名片与独特文化符号。


1  魏惠东 《从西寻东·海丝千年呓语》 200cm×450cm  综合材料绘画  2021年


     张昊:能否请您简单谈一谈您对综合材料绘画定义的理解,并阐述一下它与传统绘画形式的区别和联系?


     魏惠东:有关综合材料绘画的定义,专家们早已进行了诸多探讨与阐述。他们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试图全面且精准地诠释这一艺术形式。其见解丰富多样,为我们理解综合材料绘画提供了多维度的思考,推动着这一领域不断发展与进步。我认为,综合材料的运用可涵盖各种方式、各类材料技法。在追求良好效果的过程中,应注重材料的合理性,深挖、研究材料背后的艺术语言,所创作的作品应有别于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等艺术形式。其涵盖范畴更为广泛,相较于其他艺术门类,它与当下的联系也更为紧密。正因如此,该艺术形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能够促使众多年轻人积极投身其中。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的新渠道,也为艺术领域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机遇。它打破了传统艺术的界限,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来,推动了艺术的多元化和普及化。


2  魏惠东 《当庄子遇见卡夫卡……》 180cm×180cm  综合材料绘画  2018年


     张昊:您本科与硕士均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版画专业,其后又进入中国国家画院胡伟老师的综合材料绘画高研班学习。从版画专业转向综合材料绘画,对您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思路带来了哪些具体的变化和提升?


     魏惠东:事实上,与油画、国画等艺术门类相比较,版画更注重手工劳作,特别是石版画、铜版画、木版画等。这些版画的材料只有到最后才能展现出实际效果,倘若处理不当,许多材料在中途就可能会被废弃,所以版画创作在这一方面颇为棘手——有时虽画稿构思甚佳,却难以制作出来。

     以石版画的材料为例,以往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所使用的材料均是从德国进口,因为国内当时尚无此类石头。这种石头的显著特点是质地极为细腻、敏感。倘若石头的某个部位多凹下几毫米,那么当版画滚筒碾压时,就无法触及该部位。相应地,在画面上该部位也就不会显现出来。因此,石版画的首要关键在于磨石头,必须将其打磨得极为平滑。唯有如此,当滚筒滚过之后,才能实现均匀的效果。铜版画的情况相同,在刻画线条时,一刀下去,基本难以更改,若强行修改,难度极大。局部稍做改动一两处或许尚可,但若改动过多,则作品易毁。我们可以看到欧洲的传统铜版画,每一条线都清晰明确,从头到尾的走向亦一目了然。木版画亦是如此,刻刀一旦落下,多一毫便无挽回余地。所以,版画系学生的素描功力通常相对较强,也须具有极大的耐心。其一旦开始制作版画,往往需要花费较长时间,通常半天内无法停止。因此,许多版画系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就不再进行版画制作了。

     后来,我也曾尝试以油画形式进行综合材料绘画的创作。相较于水性颜料,油画在操作上更具可控性。比如,当画面需要进行堆高或其他特殊处理时,油画能够较好地实现此类效果。

     经历了这些实践后,2015年宁波举办了首届全国(宁波)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那时,我已经与胡老师有了一定的接触。2017年,他在中国国家画院开办了高研班。参与高研班的学习于我很有益处,这能帮助我去接触和探索自己尚不熟悉的领域。此外,胡老师在综合材料绘画理论方面建树颇丰、造诣深厚。综合材料绘画的理论框架正是由他构建的。这对我的启发很大,也对我如今的创作风貌产生了重要影响。


3  魏惠东 《卡夫卡式的哲思Ⅴ》 180cm×120cm  综合材料绘画  2017年


     张昊:作为宁波美术馆副馆长,您也长期从事博物馆运营工作。宁波美术馆曾举办了多项综合材料绘画大展。您可以从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角度,谈一谈综合材料绘画对社会美育实践的意义吗?


     魏惠东:迄今为止,宁波美术馆积极开展了众多公共美术教育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为宁波市民提供丰富的艺术体验,同时还辐射周边地区,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共同感受艺术的魅力。如今,志愿者讲解活动在双休日的安排更为丰富。同时,我们也定期邀请一些从事综合材料绘画创作的艺术家,开设时长为一个半小时或两个小时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参与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综合材料绘画的魅力,提升艺术素养,丰富文化生活。

     我们设立了网上报名渠道,并开展相应宣传活动,以提升公众对综合材料绘画的关注度。人们来到美术馆参与综合材料绘画课程时,能够切实地进行创作实践体验。然而创作过程中,人的创作思维容易陷入固化模式。人的知识更新停滞一段时间后就会形成固化,这种固化模式可能会使创作陷入套路之中,难以实现突破。这个时候需要引入新的元素,而唯有触动内心的事物,才能推动新作品的产生。从这个角度来看,让人们积极参与到综合材料绘画创作中,无疑是一件有益之事。

     如今,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成为无论是民众还是其他绘画从业者、爱好者都能够接受的新型展览盛事。在我看来,这个展览是非常成功的。无论是从投入方面,还是从社会效益方面来看,它对于提升城市的美誉度,以及推动中国综合材料绘画整体的艺术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张昊:您的作品《当庄子遇见卡夫卡……》荣获第三届中国美术奖“银奖”。此作品充分展现了您独特的哲学思考。能请您阐释一下该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吗?


     魏惠东:我的作品构思大多源自我对各类书籍的深入阅读以及由此产生的思考。我从2015年开始创作“卡夫卡系列”。此前我喜爱余华、村上春树的小说,而这两位都受到西方现代文学家卡夫卡的影响。所以很自然地,我回到源头,也阅读了一些卡夫卡的小说。

     他的作品《变形记》,通过寓言的方式,使人类异化为“非人”的甲虫,象征人类于种种束缚里深陷困境,以此映照出现代人的社会命运。而《当庄子遇见卡夫卡……》系列,同样以版画、活字印刷的手法,以手抄经书——德文版《变形记》的形式,并用世界各地采集的风化石粉末进行一层一层的渲染,以一种朦胧的效果予以呈现。同时,我让“子非鱼,焉知鱼之不乐”的“鱼”与卡夫卡小说中人化身的“甲虫”并置于同一画面。庄子与卡夫卡虽相隔两千多年,但都以自身处世体验来审视社会,虽方式各异,却殊途同归。他们都致力于追求人生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这种追求,使他们的思想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绽放出独特的光芒,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无尽的思考。


4  魏惠东 《卡夫卡式的哲思Ⅳ》 180cm×120cm  综合材料绘画  2017年


     张昊:能否请您结合个人创作,谈谈对从材料到观念这一理念的实践?


     魏惠东:在我个人的创作中,我认为首先要有想法,即要明确创作什么内容,然后再去寻找能够体现主题和作品思想深度的材料。因为材料、技法以及任何方式,都是为了体现作品的内涵。你要通过这种形式去表达什么?思考想通过这件作品让受众与你产生何种共鸣?这才是最为重要的,而不是单纯追求表面的形式。当然,形式也很重要,这种形式相对来说需要与他人有所不同,具有独特性。因为作品的思想是通过这种形式来传达的,如果形式和材料与他人的创作产生了所谓的同质化,那么其内涵也就会被淹没。


     张昊:您认为在现今的艺术环境下,您的艺术发展过程对其他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有着怎样的启示作用与借鉴意义?能否给当下的青年艺术家一些建议?


     魏惠东:画画是一件颇为辛苦的事情,关键还是要看个人是否喜欢。只要是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往往不会过多地去考虑成本投入,因为它已然与生活融为一体。艺术创作是极具个体化的,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无法被复制,毕竟艺术本就不需要重复。重要的是,如何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让自己获得快乐。实际上,只有在进行创作时,自己才不会受到诸多束缚,能够相对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情感。在日常生活中,人常常需要“戴着面具”,受到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然而,像画画这样的创作活动,能够将内心深处一直思考的东西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你不仅能够享受到创作的乐趣,还能够不断地探索和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满足和慰藉。



版权所有©成都大学  蜀川公网安备 51011202000207号 | 蜀ICP备05006454号-1

地址: 成都市成洛大道2025号      电话(传真):028-84616300 邮编:6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