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通过构建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生态系统,不仅能释放文化创意产业的巨大潜能,更将重塑艺术学科的社会价值认知。艺术相关学科的成果转化正在经历从"作品-产品-商品-资产"的价值跃迁。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始终坚持“扎根成都、立足川渝、面向东盟、服务社会”,积极探索艺术类人才培养新模式,重构教育体系与培养体系,通过一系列系统化路径,为行业和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锚定“中国式艺术创新”基石 重构教育培养体系
基于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的“双创”路径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治理逻辑,特别是在新文科交叉论(“艺术+X”学科重组)时代背景下,美设学院以文化传承创新为导向,革新课程体系,升维评价标准,构建艺术培养的“四维能力”评估模型:文化解码力(传统元素现代转译能力)、技术实现度(数字工具掌握水平)、市场感知力(商业计划可行性评估)、社会影响力(项目相关价值评级)。目前为止,已建成漆艺、皮影、蜀锦纹样等非遗数据库;四川省哲社重点实验室--传统工艺与AIGC融合创新实验室,连续举办五期“AIGC艺术设计高研班”,线上线下累计培训上万人;联动百度云、浪潮云、LibLib等互联网行业大厂,赋能数字艺术创新发展,参加“百度AI开发者大会”,现场展示AI小镇皮影交互项目;以四川省现代产业学院--数字艺术与时尚创意产业学院为主体,与黑蚁、古格王朝等多家文创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创新产业协同机制 建设以需求为导向的转化通道
学院引入真实项目,将产业需求深度嵌入艺术教育基因,构建全要素流通的创新生态,方能真正打通“创作-转化-价值”的任督二脉,实现艺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本质突破。建立“产业需求雷达站”:对接成都市相关行业数据库,实时抓取文化创意园区、本地头部文创企业的技术需求,运用大数据分析生成艺术设计类岗位技能需求趋势预测。师生完成一系列数字文创项目,包括成都大运会火炬、奖牌绶带、官方体育图标、表情包;成都世园会吉祥物、系列漫画表情包;金钟奖纪念标识;成都新“十二月市”标识系统设计;成都宽窄--街景公共艺术和“宽径”文化艺术主题街区、金六福熊猫包装设计、洋河梦之蓝包装设计等重要文化示范性项目。学生的数字文创设计,包括大熊猫潮袜、1807潮服、极米Play5等成功转化为市场产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5年,学生在国内外各类文创设计大赛中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228项,省级学科竞赛奖1188项;获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38项,并斩获如红点设计奖、IF设计奖等众多奖项,彰显了学院人才培养的转化效能。
活化数字文化遗产 实现人才供给的“成都现象”
学院始终秉持“技艺传古、光影维新”的理念,在设计学等相关学科具有深厚传承,根植于巴蜀文化的深厚土壤,将川剧变脸的精妙动态、三星堆青铜纹样的神秘节奏、绵竹年画的斑斓色彩融入学科教学体系,呈现在地文化的动态转译。学院副院长代钰洪教授、钟远波教授(成都市动漫游戏协会理事长)曾指导过的动画学毕业生,已成为《哪吒1》《哪吒2》、深圳方特等国内头部国漫核心团队成员。在已创超35项影史纪录的《哪吒2》片尾,专门致谢了学院上述几位师生。毕业生还参与制作成都即将拉出的3A游戏《明末渊虚之羽》,负责场景整体氛围概念图、单体建筑设计和三维场景搭建。另外,众多校友成为行业骨干,如1992级校友、著名设计师、Artlavie 创始人、艺术总监殷九龙;成都励翔国际会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军等,为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展现出“文化打底、技术赋能、产业反哺”的办学智慧。这种将地域文脉转化为教育动能,再通过产业实践反哺文化传承的“飞轮模式”,不仅重塑了中国艺术教育的地图,更开创了艺术院校服务社会发展的新范式。当《哪吒2》中的青城云雾在银幕上翻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一所学院三十载接续奋斗的文化自觉与时代应答。
学院未来转化路径将持续向“智能化、平台化、跨学科化”持续演进,最终实现创作力向转化力的高效生成。全球艺术学科成果转化正经历从“作品展示”到“价值创造”的范式变革。通过理论创新与制度突破,艺术正在成为驱动社会发展的“柔软基础设施”。身处地方性综合高校,艺术学科的培养与转化路径立足文化基因,融合国际经验,在文化数字化、设计民主化、创意跨学科化等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利用话语创新,以文明对话的新载体,实现中国方案的全球表达、标准化体系的输出和东方审美体系的建构。
美设学院的艺术学传统,既是三星堆青铜神树般扎根大地的文化坚守,又是都江堰般因势利导的创新智慧。这种“传统不泥古,创新不离魂”的精神血脉,使其在全球动画版图中镌刻出独特的东方坐标。当哪吒的风火轮掠过天府之国的上空,学院将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在地与全球的文化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