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物画是来自西方的一种绘画样式,起源于十七世纪荷兰小画派。由于荷兰当时经济发达,市民阶层生活富足,对生活用品的精致细腻的描绘成为西方静物画的特色。这些静物画作者特别喜欢画一些精致闪光的玻璃器皿,打获的如狐狸野鸭等有着精美至于乱真毛皮、五彩光泽羽毛的猎物,有着各种水灵鲜活质感的蔬菜水果,皮上泛着紫蓝色粉质层的葡萄,当然,还忘不了映着富贵光泽的锦缎丝绸……笔者曾在欧美的博物馆中亲历观看原作那种可以乱真的画作,真有亲手触摸一试真假的强烈愿望。这种传统直到十八世纪法国著名静物画家夏尔丹画他的厨房炊具时,也仍在继续。对事物物质形态真实再现的兴趣,一直是西方静物画的传统。这种再现中有对现实生活的满足,也有对再现技艺的自豪,也不乏某种精神性的意味,但崇拜物质一直是西方的传统。这个传统传进中国后,国人也一直坚持学习。在西方美术观念的影响下,中国美术学院教学体系中的静物画课程至今一直沿用西方式物质再现的观念,强调光影调子强调质感强调形体色彩的准确再现。
以静物画背景观之,罗徕的静物写实油画有观念上的根本性区别。显然,他的作品不以再现物质对象为其旨归。画家在这种静物画上有意弱化色彩与光影,而把整个画面统一在灰色调中,仅在灰色中作有限制的光影体积的刻划,色彩也因减弱其色相与色度而向灰色靠拢,从而呈现出静物化色彩的非常主观化的独特处理。画家何以减弱视觉感受的丰富性而朝单纯性方向发展?这种弱化形体体积感的做法,当然也就弱化了视觉的深度感和事物的真实感,弱化了西方静物力图创造的真实幻觉感而朝平面的虚拟的绘画特征上发展。我们看罗徕的绘画时,只是在看画不再产生乱真的视幻觉。再朝其造型特征上看,画家对这种单纯性的追求显然有相当的自觉。他的几乎所有的静物,取材也单纯。与西方静物画或我们美术学院静物画课程那种物品繁复堆积完全不一样,罗徕静物画取材简单,每幅作品或一瓶花,或一盘果子,或一两朵莲蓬,或一个古董瓶子,或一张明清古典椅子,而且所有这些物件,都无例外地端端正正地置放在画面正中,或切放在刚好二分之一的画面。这些带有强烈规范性的处理也大不同于常规的绘画作品。画面之形式感因此显得单纯而宁静。如果我们再仔细观察画家的取材,画面几乎都取自中国传统文化色彩浓厚的青花瓷,古代几案、椅子,古青铜器,古陶瓶,甚至有五千多年前马家窑的彩陶瓶!所有的这些物象,其实都如一个个中国文化的符号,指向深邃幽远的中国文化历史的时空。显然,画家在追求文化的古厚、典雅、幽深乃至神秘。
在罗徕看来,绘画是他最为珍爱和必须坚守的。罗徕的艺术创作之路得以坚持,除他自身扎实的造型基本功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外,还得力于他广泛而深入的生活体验。对生活的热爱,对世间万象的关注,使他在艺术的成长道路获得源源不断的滋养。他早年工作在阿坝州内羌寨集聚的大山深处,在此他承受着从现实到精神的百般磨砺,情感的升华和艺术态度的确立,为日后的艺术成长积淀了坚实基础。
与大多数成功者一样,罗徕也经历了对艺术的困惑,也尝到过成长过程中的苦涩与艰辛。较长一段时间,他的油画创作也遭遇过迷失和徘徊。对此间的他而言,艺术之门随时都有关闭的可能。然而,他平实的作风和坚韧的性格,使这一切很快成为过去。与早期的古典油画系列、藏区风情系列和牡丹系列相比较,罗徕的静物油画系列更增添了主观化和精神性的元素,简约与精致相融,现实感与精神性并存,营造出能触动和抚慰心灵柔弱之处的空灵世界,这是他心理强大而又不失真诚的涵养使然。在罗徕为我们展现的静物油画系列作品中,我们能真切的感受到他创作状态和画风发生的改变,节奏放慢了,光影消失了,色彩单纯了,平面化的空间构成方式隐现出中国传统式的时空逻辑关系。空灵通透的画面氛围往往是在孤独而寂静的深夜营造完成的,冥冥之中,仿佛听到他来自内心深处的话语,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叙说着他意象化了的情景与难以忘却的记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在被赋予特定的意义和情结后,经过精细的刻画和入微的表现,成为他情感和精神的符号与印迹,定格于画面成为永恒。
罗徕的角色有三个,画家、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一般而言,三者往往会此消彼长,甚至发生冲突。而要处理好其它的工作并取得突出的成绩,使其齐头并进,善于担当的智慧和超乎寻常的劳作是他必须付出的。事实上,罗徕的教学科研、艺术创作和管理工作的实践和所取得的骄人成果,正诠释着他对自己的承诺。大量的油画作品的创作并非止于勤奋。他为之付出近十年心血和汗水的静物油画系列作品,充分显示出他包容、超然的品格和心灵对话方式的体现能力,是他远离浮华,颐养心境,厚积薄发的结果,是勇于承受磨砺和挑战磨砺的精神所在。
《尚书》有云,“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国艺术讲究的是心志的传达。扬子亦云,书,心画也。难怪米芾把画亦称为心画。而照中国古人看来,画之贵在有静气。禅意即静中思虑修炼之意。王维诗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静谧而有禅境!其实,西人对古希腊艺术亦有高贵的单纯,伟大的静穆之说。看来,罗徕先生静物画之追求,的确不在物质再现而在这种精神境界上。此乃罗徕静物中之禅趣么?
(编者注:林木,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学术委员,十一届全国美术展览评委,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一半清醒一半醉
▲干果
▲守望岁月
▲秋 实
▲国色天香
▲春暖花开
原文链接:http://www.peopledailyamerica.us/html/2015/wenhua_1225/28613.html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15日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