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学院新闻 >>更多 
 
 
 
 
2022中国(成都)传统工艺高峰论坛-中国-东盟手工艺文化艺术论坛圆满落幕
 
 
 
 
 
 
2022中国(成都)传统工艺高峰论坛-中国-东盟手工艺文化艺术论坛圆满落幕
[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16日
  查看:
  来源:

(本网消息 图/文 传统工艺研究院)11月12日,成都大学主办的2022中国(成都)传统工艺高峰论坛--中国-东盟手工艺文化艺术论坛在线上如期举行。论坛分设传统工艺的时代叙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阐释两大主题分论坛来自清华大学、上海大学、天津美术学院、广州大学重庆大学等国内知名高等院校,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大学等省内兄弟院校,中国丝绸协会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文化事业机构,以及成都漆器工艺厂、“成都手作”“CraftPlus项目”等传统工艺品牌的共21专家学者和相关负责人参加了论坛。论坛分别由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郭萍副教授、李星丽教授主持。

在“传统工艺的时代叙事”主题下,各与会专家针对传统工艺的理论思考、时代表达、实践脉络进行了精彩的研究汇报与建设性发言。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金晖教授、博士生导师《"一带一路"视野下的非遗研究与合作》为题做了汇报,指出“历史上,中国的传统工艺持续向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塑造了亚洲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在当代非遗传承和保护的背景下,将视野拓展至东南亚地区,研究中国传统工艺的区域演变及生存状态,具有积极的意义。”

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金科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硕士生导师以《“重构与唤醒”传统手工艺的时代表达》为题进行了发言,认为“当代手工艺是对原有传统手工艺上的重构与再生产,只有在传统不再被否认的情况下,本土性的现代化才能被实践,才有发展的可能性,因而我们需要让传统文化、民间工艺文化融合在生活中,融合在我们现代性的创造与设计中,成为我们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传统手工艺的重构与唤醒工业文明让人类进入一个物质丰裕的时代,越是科技发达的时代,当代人就愈发地怀念起以往的传统手工艺。”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李振宇教授、硕士生导师发表了题为《传承  融合  创新—四川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社会的思考》的讲演,分别从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是当代文化的重要内涵、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的文化路径、四川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社会的策略三方面展开探讨四川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型,及其融入现代社会并提供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持续感的可行性。

中国丝绸协会的李伟常务理事、国际丝绸联盟副秘书长、四川丝绸协会副会长、南充市茧丝绸协会会长、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以《加强校地交流合作 携手传承丝路文化》为题做了发言,围绕中国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最早发源地南充的丝纺传统产业振兴路径,表示南充持续擦亮“世界丝绸源点”和“中国绸一都•丝绸文化”名片,着力打造丝纺服装产业集群,建设中国丝绸文化名城,打造“丝绸源点”5A级世界丝绸文化旅游目的地,是与其“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相一致的。

天津美术学院王立德教授、视觉设计与手工艺术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以天津美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的国家级一流专业的课程建设——工艺美术《创作构想研究》为例进行了学术汇报,提出构建符合“新文科”发展要求、蕴含设计智慧、审美哲理、造物思想和造型技艺的课程体系,创作具有民族特色和新时代精神的工艺美术作品的思路。从结果上来看,天津美术学院《创作构想研究》教学成果显著,在业界内产生广泛影响,不失为传统工艺课程教学的一种参照。

CraftPlus项目创始人程诗仪以《非遗创承人:设计视角下的传统工艺活化思辨》为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工艺创作应具有更宽广的视角、更具深入思考的创意,才能创作出既符合当代审美,又突破大众对传统工艺的固有认知的工艺作品,从而推动传统工艺完成自我革新,让“非遗”在这个时代有崭新的生命力。

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周怡乔讲师进行了题为《跨界即见缤纷,融汇方能长青:高素质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非遗元素》的发言,全面介绍了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依托四川省丰富的蜀工蜀艺资源和“双创”赛事平台,谋划以“AI+语言”模式,用科技赋能外语人才培养,推动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与非遗保护的良性互动的可持续模式。

成都漆器厂王岳峰厂长以《何种时代?如何表达?——以成都漆器厂产品、体验、IP的三维跨越为例》为题做了发言,以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成都漆艺”保护单位成都漆器工艺厂近年来的非遗“传创”实践探索为例,分享产品形态从陈设器到实用器,从生产商到服务商,从文化输出到IP输出的“三维跨越”中的经验与教训、成效与困扰,从而给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如何紧密结合、如何紧贴大众生活、如何真正实现国际化及现代创新性表达提供有益借鉴。

“成都手作”非遗公共品牌负责人、四川省老伙计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汪勇进行了《致敬非遗  手作匠心-“成都手作”非遗品牌建设》为题的讨论,以成都非遗公共品牌“成都手作”为案例,以“买卖是最好的保护、消费是最佳的传承”品牌观点为指导,提出“营销机构+设计机构+传承人”三方协作共建共享共赢的市场模式,表示有组织、有计划、持续性地开展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对全面推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

在“传统工艺的传承与阐释”主题下,各与会专家围绕传统工艺的审美文化、美学视域、历史流变、人文精神发表了有卓有启发意义的学术报告。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编辑部主任、副编审周志的报告《守正与创新:历史视角下珐琅工艺的流与变》,从国际视野、历史维度及实践导向的角度对珐琅艺术加以考辨与分析,将其置于更大的时空语境之中,明确其“守何正”“创何新”的问题,首先强调珐琅“附着于器物表面”与“以基材为工艺之本”的特性,随后梳理了自埃及以来珐琅艺术的历史沿革与工艺发展,认为基于珐琅工艺技艺与解构上的自由性、灵活性,以及形式与功能上的强适应性、可扩展性,珐琅艺术依旧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

成都博物馆副馆长、总策展人黄晓枫博士的报告《陶瓷考古实证的传统工艺美学表达》,梳理了瓷器作为中国的伟大发明、最具标识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在中国历史变迁中体现的美学意蕴,并以成都平原唐宋陶瓷考古所见瓷器产品特征和“开片”在宋瓷审美中的嬗变为线索,简述瓷器考古视角下制瓷工艺的美学养成,阐明瓷器美学来自生活、也源自技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的王丽梅教授、硕士生导师以《唐代金银器工艺》为题发表报告,通过对锤揲、镂空、金框宝钿等工艺在唐代金银器中的应用,深入分析了工艺技术在唐代金银器造物中呈现的艺术美,并得出唐代金银器工艺技术和装饰艺术表现形式的运用制约着唐代金银器艺术的发展。

成都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杨冬教授、硕士生导师在其研究报告《传媒视野下的近代时事年画:形态、功能与实质》中,表示“以往被称为‘反帝年画’的近代时事年画,其实质既非年节时祈福禳灾的民俗画,也非带有政治目的的传单或揭帖,而是以传播新闻谋利的民间新闻纸。这些图画新闻纸反映了公共性文化消费需求在民间的兴起,并表现出大众媒体的某些特征,是中国社会早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艺术设计学院院长詹颖以《邛窑器物设计的审美文化》为题进行了学术发言,谈到“邛窑器物设计审美文化是在巴蜀地区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土壤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独特地域特征的审美文化,其审美意识来源于多方面的影响,它是邛窑所处的地域环境特征、经济发展水平、社会阶层的需求、以及多元文化交流的集中投射,并最终融会在具体的设计活动之中。邛窑器物设计审美文化是巴蜀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陶瓷文化、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雕塑艺术院艺术总监、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扶贫项目“叙永扎染”发起人范文教授的《边城叙永 扎染魅力- “叙永扎染”扶贫项目实践》报告介绍了“叙永扎染”扶贫项目实施五年来通过女性艺术家为主要团队成员,以专业态度选定“扎染艺术”这项女红项目,从成立“叙永扎染蜡染苗绣专业合作社”到扎染作品走向市场,扩大村民的受益面并形成产业基础,并让扎染艺术在乡村振兴中起到美育作用的项目实践,以此解读“非遗+工坊+平台”的特色道路。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读博士余慧娟题为《面向文化遗产的川渝两地传统漆工艺的范式设计研究》发言指出中国的漆工艺千文万华,区域性特征尤其明显,特别是川渝两地作为中国漆文化的重要生发地和生漆产地,有悠久的漆工艺历史和丰富的漆器遗产,主张借助设计学的范式系统设计理念来研究古代川渝两地漆工艺的设计问题,同时从历时性与共时性结合的角度,来审视设计文化形态下的川渝两地传统漆工艺的学统赓续和现代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的研究。

攀枝花学院艺术学院的秦汉帅讲师、手作品牌“汉工坊”创始人、国家二级职业指导师以《人文情怀生活语境下的皮革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为题的发言介绍了人文情怀生活语境下催生的高定市场的各种皮革产品形式,特别是以一个定制案例为主线,包括与客户沟通,明确客户需求,确定方案,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情况导致重新修改方案,到最后完工几个方面的详细过程。

成都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的武涛讲师、硕士生导师发表了题为《从“手的工艺”到“手的工业”—日本民艺造物思想中的创造之“手”》的报告,提到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认为“手”在最寻常的造物活动具有主导地位,在探讨“技”和“工具”,以及辨析“手”、“工具”、“机器”的关系上也是如此。柳宗理进一步提出“手的工业”理念,主张设计师要有正确的造物观。受其影响,深泽直人对手与电脑的分析,也体现出了民艺的造物之“手”在后工业时代具有的现实意义。

本次论坛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探讨传统工艺在历史与当代语境下的美学表达,人文关怀、时代融合等紧密相关论题,深入研究传统工艺现代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路径的结果。论坛总共进行了六个小时,21位专家学者和相关品牌负责人以传统工艺的时代叙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阐释发表了令人收获匪浅的精彩汇报,近300余名师生听取了专家围绕传统工艺历史性与时代性的探讨。论坛的举办为推进传统工艺文化艺术的理论阐发研究和时代性表达做出了有益的新尝试。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管理员